Cosmodox

神在山上必有预备


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长度单位

标准长度单位(苏美尔-古巴比伦系统)

汉译书写形式名称(苏美尔语 / 阿卡德语)换算
[1]𒊺 ŠEše / uṭṭetu= 1/180 肘 ≈ 2.78 mm
[2]𒋗𒋛 ŠU.SIšu-si / ubānu= 6 粒 = 1/30 肘 ≈ 1.67 cm
[3]𒌑 Úkùš / ammatu= 30 指 = 1 肘 ≈ 0.5 m
[4]𒉌𒅗𒀾 ni-ka-ás / nikkassu= 3 肘 ≈ 1.5 m
[5]𒄀 GIgi / qanû= 2 割 = 6 肘 ≈ 3 m
竿[6]𒃻 NINDAnindan / nindānu=2 苇 = 12 肘 ≈ 6 m
半绳[7]𒈦𒂠 ½.ÉŠE / ṣuppu= 5 竿 = 60 肘 ≈ 30 m
[8]𒂠 ÉŠEéše / ašlu= 2 半绳 = 10 竿 = 120 肘 ≈ 60 m
长绳[9]𒍑 UŠ / ?= 6 绳 = 60 竿 = 720 肘 ≈ 360 m
长里[10]𒆜𒁍 DANAdana / bēru= 30 长绳 = 1,800 竿 = 21,600 肘 ≈ 10.8 km

注释:

  1. 字面意为“麦子”,即一粒麦粒的长度。
  2. 字面意为“手指”,即一根手指的宽度。
  3. 字面意为“小臂”,即从手腕到肘部的长度。又译为“腕尺”。
  4. 仅出现在阿卡德语文献中,词源有争议,可能与动词 nakāsu “砍倒,割开”有关,或指在田地耕作时分割出的一垄的宽度。汉译据此拟作“割”。
  5. 字面意为“芦苇”,即一根芦苇杆的长度。
  6. 词源有争议,可能为阿卡德语借词(< *middān),源自动词 madādu “测量”。汉译据其衍生意“测量竿”。
  7. 仅出现在阿卡德语文献中,词源不明。其书写形式 BAR.ÉŠ 字面意为“二分之一绳”。
  8. 字面意为“绳子”,即某种特定测量绳的长度。
  9. 词源不明,汉译据其下级单位“绳”。
  10. 词源不明。其书写形式 KASKAL.GÍD 或可理解成 káš(= kaš4)-gíd “长跑”。

早王朝时期的长度单位(拉加什系统)

汉译书写形式名称(苏美尔语)换算
𒋗𒋛šu-si= 1/30 肘 ≈ 1.67 cm
双掌[11]𒋗𒆕𒀀šu-dù-a= 10 指 = ⅓ 肘 ≈ 0.167 m
半肘[12]𒋗𒁁zípaḫ= 1½ 双掌 = 15 指 = ½ 肘 ≈ 0.25 m
𒌑kùš= 2 半肘 = 30 指 ≈ 0.5 m
𒄀gi= 6 肘 ≈ 3 m
竿𒃻𒁺nindan-du= 2 苇 = 12 肘 ≈ 6 m
𒂠éše= 10 竿 = 120 肘 ≈ 60 m

注释:

  1. 字面含意或为“重叠的手”。
  2. 词源不明,其书写形式 ŠU.BAD 或可理解为“张开手”。

新巴比伦时期及以降的长度单位

汉译书写形式名称(阿卡德语)换算
(𒋗)𒋛 (ŠU.)SIubānu= 1/24 肘 = 1¼ 标准指 ≈ 2.0833 cm
𒐉(𒋗)𒋛 4.(ŠU.)SIpušku?[13]= 4 指 = ⅙ 肘 ≈ 0.0833 m
𒐍(𒋗)𒋛 8.(ŠU.)SI?= 8 指 = ⅓ 肘 ≈ 0.1666 m
半肘𒈦𒌑 ½.KÙŠūṭu[14]= 12 指 = 3 掌 ≈ 0.25 m
四掌𒑛𒌑 ⅔.KÙŠ?= 16 指 = 4 掌 ≈ 0.333 m
五掌𒑜𒌑 ⅚.KÙŠ?= 20 指 = 5 掌 ≈ 0.41666 m
𒌑 KÙŠammatu= 24 指 = 6 掌 ≈ 1 标准肘 ≈ 0.5 m
𒉌𒅗𒀾 ni-ka-ásnikkassu= 3½ 肘 = 21 掌 ≈ 1.5 m
𒄀 GIqanû= 2 割 = 7 肘 ≈ 3.5 m
竿𒃻 NINDA?= 2 苇 = 14 肘 ≈ 7 m

注释:

  1. 读音不确定。可能为亚拉姆语借词,意为“手掌”。
  2. 词源不明。

古亚述与中亚述时期的长度单位

汉译书写形式阿卡德语换算
𒋗𒋛 ŠU.SIubānu= 1/30 肘
𒁍𒍑𒆪 pu-uš-kupušku=(?) 4 指
[15]𒅆𒍪𒌑 ši-zu-úšizû= 10 指 = ⅓ 肘
半肘𒌑𒂆 ú-ṭu(r)ūṭu[16]= 15 指 = ½ 肘
[17]𒂵𒀖𒍝𒀜 kà-áb-sà-atkabistu=(?) 16 指 = 4 掌
[18]𒆠𒅔𒍣 / 𒄊𒉻𒁺
ki-in-zi / GÌR.PAD.RÁ
kimṣu / eṣemtu= 22½ 指 = ¾ 肘
𒌑 Úammatu= 30 指 ≈ 0.5 m
𒉌𒅗𒀾 / 𒄊
ni-ka-ás / GÌR
nikkassu / purīdu[19]= 3 肘 = 60 指 ≈ 1.5 m
𒄀 GIqanû= 2 割 = 6 肘 ≈ 3 m
半绳𒍮𒌒𒉼 ṣu-up-panṣuppu= 10 苇 = 60 肘 ≈ 30 m
𒃷 / 𒀾𒇻 IKU / áš-luikū / ašlu?= 2 半绳 = 10 竿 = 120 肘 ≈ 60 m
长绳𒍑 UŠ?= 6 绳 = 120 苇 = 240 割 = 720 肘 ≈ 360 m
长里𒆜𒁍 DANAbēru= 30 长绳 = 1,800 竿 = 21,600 肘 ≈ 10.8 km

除此之外还有:kiṣir ammati “肘关节”,具体长度不明,仅见于努兹;kumānu,词源不明,可能 = 10 割 = 30 肘;awiḫaru “垄”,长度等于 1 半绳,仅见于努兹,为胡利特语借词。

注释:

  1. 词源不明。
  2. 正确的词形为 ūṭurūṭu 为和前序音节末辅音 /r/ 连读产生的形式。
  3. 字面意为“足迹”,源自动词 kabāsu “踩踏”。
  4. kimṣu 意为“胫骨”,eṣemtu 意为“骨头”。
  5. purīdu 意为“腿”。

新亚述时期的长度单位

汉译书写形式名称(阿卡德语)换算
𒋗𒋛 ŠU.SIubānu= 1/24 肘
𒁍𒍑𒆪 pu-uš-kupušku=(?) 4 指 = ⅙ 肘
半肘𒌑𒂆 ú-ṭu(r)ūṭu= 12 指 = ½ 肘 = 3 掌
𒌑 Úammatu= 24 指 = 2 半肘 = 6 掌 ≈ 50±3 cm
竿𒃻 NINDA?= 12 肘
长绳𒍑 UŠ?= 720 肘
长里𒆜𒁍 DANAbēru= 30 长绳 = 21,600 肘

计算天体位移的长度计量系统

以六十进制表记的数字用粗体标出。其对应关系可简述为:人在地面每行进 1 长里时,太阳高度的角度变化为 30°,其间太阳在天球中的位移则为 15,0,0 / 54,000 长里,耗时 2 小时。

质量系统 (ki-lá)对应的地面长度 (ina qaqqari)对应的天空长度 (ina šamê)天体高度与时间
1 舍克勒
= 1 舍克勒
6 竿
= 6 竿
1,30,0,0 竿 = 3,0 长里
= 180 长里 ≈ 1,944 km
6′ / 24 秒
↓ × 10↓ × 10↓ × 10
10 舍克勒
= 10 舍克勒
1,0 竿
= 60 竿 = 1 长绳
15,0,0,0 竿 = 30,0 长里
= 1,800 长里 ≈ 19,440 km
1° / 4 分钟
↓ × 6↓ × 6↓ × 6
1,0 舍克勒
= 60 舍克勒
= 1 弥那
6,0 竿
= 360 竿 = 6 长绳
1,30,0,0,0 竿 = 3,0,0 长里
= 10,800 长里 ≈ 116,640 km
6° / 24 分钟
↓ × 5↓ × 5↓ × 5
5,0 舍克勒
= 300 舍克勒
= 5 弥那
30,0 竿
= 1800 竿
= 30 长绳 = 1 长里
7,30,0,0,0 竿 = 15,0,0 长里
= 54,000 长里 ≈ 583,200 km
30° / 2 小时
↓ × 12↓ × 12↓ × 12
1,0,0 舍克勒
= 3600 舍克勒
= 60 弥那 = 1 他连得
6,0,0 竿
= 21600 竿
= 360 长绳 = 12 长里
1,30,0,0,0,0 竿 = 3,0,0,0 长里
= 648,000 长里 ≈ 6,998,400 km
360° / 24 小时

参考文献:
Powell, M. A. (1990). Masse und Gewichte. In: Edzard, D. O. (Eds.), Reallexikon der Assyriologie und vorderasiatischen Archäologie. Bd. 7, pp. 457–517. Berlin: de Gruyter. (RlA 7)


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 4.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
This work is licensed under a 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ShareAlike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.
欢迎访问、转载或进行捐赠

发表评论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徽标

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.com 账号评论。 注销 /  更改 )

Facebook photo

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。 注销 /  更改 )

Connecting to %s

cosmodox.com

%d 博主赞过: